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健康·公益

返回 2023年05月26日

凌云健笔情至浓

——读赵廷河散文集《梅岭翠竹》

  邱昭山
  日前,拜读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赵廷河的散文集《梅岭翠竹》(团结出版社出版),顿觉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之感。这部凝聚了廷河兄半生心血、精选收录了其130篇、厚达310页的散文集,让我在一睹为快的同时,也诱使我产生了想说一些话的冲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潍坊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吕熙祥老师说,“廷河先生的作品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有情有义。”通读《梅岭翠竹》书稿,给人感觉最深的,正是蕴含其内、充盈其中、洋溢其外的廷河兄的真诚、强烈、浓郁的一腔情愫,———爱国之情、爱乡之情、爱家之情等人之常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植于民族记忆深处的遗传密码,是千百年来沉淀、积累、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最能引起国人共鸣和呼应的心灵之曲。收入书中的《甲子花开颂祖国》《凝望地球仪上的祖国》《梅岭翠竹》《红日映山崮》《梦幻鄱阳湖》《谒草堂,仰诗圣》《观瞻圣地念尽美》《阳春三月赏庐山》《朝拜黄河》《金都观海》《探访“人间仙境”》《畅游峡山》等篇章,无不是廷河兄爱国之情的沛然流露、由衷抒发;———其题目就给读者一定情感上的撞击。兹以《梅岭翠竹》为例。作者到江西梅岭游览,顿时“对梅岭翠竹产生了一种难以释怀的眷恋之情”。在他的笔下,梅岭“绿竹如同镶着翡翠似的屏障,遮天蔽日,偶尔露出一线蓝天,更觉步入仙境,清幽而神秘。”“微风过时,竹林便轻歌曼舞起来”“远望竹林,碧波迭起,似浪千重,它既像斑斓缤纷的海洋,又似绿色的蛟龙在起舞。”让读者不禁赞叹翠竹是美丽的、奇妙的,而更让人叹服的是它端直、凌云的气节。由此,作者自然过渡到抒写著名革命先烈、赣东北苏区主要创建者方志敏的勋业和品格。方志敏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不幸于1935年1月在江西德兴县一处山林间被捕,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牺牲前,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充盈着高昂爱国之情和浩然正义之气的珍贵遗文。梅岭山角下,安放着方志敏烈士墓。作者在该文最后一段称:“梅岭因方志敏而雄伟,翠竹因梅岭山而高大。”这一句,确是点睛之笔,让文章的立意升华,亦使其形散神聚。由作者的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上初中时读方志敏烈士的《清贫》和袁鹰先生的《井冈翠竹》受到的震撼。一篇文章能让读者有所忆、有所思,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这对作者来讲,是其写作的成功之处。廷河兄的散文,往往就有这种效果。不仅如此,作者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常常将雨打芭蕉、映日荷花与南国烽烟、红色记忆加以联想,著文则常常将状风物之美与扬红色之魂融为一体。这是廷河兄不少散文在写作上的重要特色,亦为一大亮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自古以来,爱国都是以爱乡、爱家(包括爱家人)为基本支撑点,萌生于、立足于爱乡、爱家的具体行动之中。廷河兄不吝笔墨,向读者奉献了一大批抒写家乡厚重的风土人情、描叙高密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散文,如《故乡的日出》《南湖春色》《守望磨刀石》《麦收的味道》《深沉的土地》《心中的红高粱》《吾心深处乃故乡》《老家年的味道》《家乡的月亮》《庭院葱葱》《悠悠桑椹情》《潍河岸畔樱桃红》《高密,我的骄傲》《难忘那片后花园》《燃亮高密的圣火》《凤城礼赞》《红绣河情思》等。《麦收的味道》就是让读者心动、为读者神往的一篇精品力作。该文在叙事上结合农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像一幅展示麦收整个过程的连续水墨画,描画了包括父母亲在内的庄户人勤于农事的辛苦劳碌,也反映了他们面对丰收的喜悦和满足之情,非亲历者难以如此真切细腻地言表。文章颇耐读,很有视觉感、触觉感、味觉感。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诗意地抒写”贯穿了整篇文章。如,所拟题目即颇具诗韵;“夜,是时间投在乡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晌午的太阳就像头顶扣着一个巨大的火盆”,如许诗意盎然的语句在文中不时跳荡而出;“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带着麦穗的麦秸不停地在母亲怀里跳跃着”。“飘”字和“跳跃”的运用,将月光和麦秸拟人化,使行文生发出动感和亲切感,且暗喻庄户人对麦收时节和麦收物事微妙、精细的心理感受,当为作者推敲之所得。此文,可谓廷河兄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写作者,在下笔前和下笔时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自是常事常态,但如何才能将感情和感受以恰切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读者读了心为之动,容为之展,觉得如饮甘露,如品美酒,甚或如心里扎了一根刺般地难受,如此,决非一日之功,决非平常之力。廷河兄《麦收的味道》的成功,在写作上或可给文学爱好者以启发。
  在《梅岭翠竹》一书中,作者借助《父亲,我最疼爱的人》《陪娘出门》《父亲爱喝“黄标签”》《母亲的思念》等篇章,如实讲述了父母亲不乏艰难而又坚忍不拔的人生,深刻反映了父母亲正直、坚韧、善良、宽厚的品性以及给予作者成长的影响,精确传递了为人子者爱家、爱父母的炽情。如,写父亲乐于助人,用半个时辰的时间,经反复较量,帮赶车的王大叔驯服了不听使唤的枣红马;写父亲不怕吃苦受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解决家里断粮危机,不得不用独轮车推着两半麻袋麦子到诸城、五莲一带换地瓜干(以细粮换粗粮),一去七八天。母亲放心不下,派16岁的二哥前往接应,在半路上恰遇推车返回的父亲,结果父亲用独轮车一边推着换来的地瓜干,一边推着二哥。再如,写母亲日夜操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坐在纺线车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随着右手不停地慢慢转动,机器发出动听的‘嗡嗡嗡’响声,时急时缓,时高时低,像一首温和缠绵的催眠曲”;写母亲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一位远房大叔砸了旧房翻建新房,暂时无处住宿,母亲就腾出自己的三间正房,接他们一家来住,一住就是半年多,而且每每做了可口的饭菜,就亲手端给远房大叔家的老奶奶吃。作者为此不理解,母亲就劝导说:“儿啊,谁家没有点难处啊,互帮互助那是应该的呀!”由于是写给最至亲的人,由于所写情节有的为作者所亲历,由于运用了白描手法,注重了细节描写,所以父母亲平凡而高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古人讲:“诗言志。”其实,“言志”者,岂只诗哉?前述《梅岭翠竹》一书中廷河兄写祖国、写家乡、写亲人的若干散文,不仅是抒情之作,亦为言志之作。当然,该书最能直接体现作者“言为心声”的,是所选收的部分随笔作品。这些文章,涌动着作者的拳拳忠心,激扬着作者的诤诤良言。在《善听民声》中,作者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宽广胸怀、为民情怀,要善于闻声感怀,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得失,及时纠正错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在《群众是根》中,作者开头先引用电视连续剧《任弼时》的一组镜头。一名解放军战士身负重伤、昏迷掉队,被一户老百姓救治,老百姓还将家中唯一的一小包盐巴送给了急需用盐的解放军。任弼时接过这一小包盐巴,激动地说:“老百姓是我们的根哪!”然后,道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根,强调执政党要情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廷河兄能从一个乡镇通讯报道员起步,经过长期业余文学创作的磨砺和淬炼,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成长为屡屡获奖、有所影响的散文家,其人生轨迹、心路历程,当可给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以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