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健康

返回 2021年11月27日

吕延祥与扑灰年画

  郭宗利
  十月下旬的一天,我走进了久负盛名的吕家画堂,拜访了民间艺人、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吕延祥。
  吕延祥中等个头,眉宇间透着一股睿智与聪颖,饱经风霜的脸上镌刻着一种刚毅与自信,说起话来如同青年人一样声音洪亮。“我家祖辈于清朝光绪年间学会了扑灰年画这门手艺并传承至今,到我这已经是第四代了”。交谈中吕延祥对我说。
  2楼工作间是他日常作画的地方。“我画一张你看看,你就会加深对扑灰年画的了解,也就知道为什么叫扑灰年画了”。只见他找出一张绘画专用的宣纸,用粘度适中的小胶带粘贴在一块竖置的加厚玻璃板上,面朝南窗固定好。然后,从一个盛放碳条的小瓷碗里,取出一根只有几公分长的炭条插到一个笔套中。他坐在一个小凳子上,用炭条不几分钟就画出了一个人物图案的轮廓,然后指着图案说:“这是灰稿,即做扑灰用的初稿。之所以放在玻璃板上对着前窗,是为了能更清楚地看清纸上的灰线,便于修改。”接着他将灰稿做了简要修改,一个清晰的人物图案的轮廓便形成了。随即他拿起一张宣纸对准灰稿附好,用手在上面扑抹了几下说:“这是在灰稿上做扑抹,一张灰稿可以扑好几张。扑灰年画的扑灰就是这么来的。”
  在起稿和扑灰之后,他又做了粉脸和勾线的示范,并在人物的脸部简要做了着色示范。吕延祥指着刚才做示范的画作说:“扑灰年画的绘制手段很有些原始味,不像机械印刷那样,制好一个版,一印一大批,印得又多又快。扑灰年画纯靠手工一张一张、一笔一笔地画,这也正是它的独特和珍贵之处。”
  吕延祥1956年11月生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还不到十岁的吕延祥,便开始接触扑灰年画。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乘着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的东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我市文化部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对扑灰年画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使这项被誉为中国一绝的民间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也给了正处于青年时期且已掌握了全套绘画技艺的吕延祥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扑灰年画创作的源头活水。吕延祥充分把握住了这一点。为了把作品创作得更好,他每年春节后便到客户多的地方走访考察,了解各地不同阶层的人群需要什么风格样式的作品,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回家后有的放矢地去绘制。几十年来,他创作的年画品种达六七十个,在创作题材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以画人物为主,同时还创作了部分花卉画,以及《天仙配》《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类作品,近年来又创作了《孔子》等新作,深受百姓大众欢迎,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他每年都参加潍坊市组织的艺术展和有关活动。他创作的《三星图》《百寿图》《日进斗金》等多幅作品,分别荣获潍坊工艺美术节金奖、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手工业民间艺术展金奖等数十个奖项。他先后荣获“潍坊市工艺美术扑灰年画界领军人物”“非遗潍坊经典工美”实用型人才、“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百多年来,吕家画堂的历代艺人在为百姓大众提供大量精神产品的同时,也为高密扑灰年画的传承和创新,为高密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