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年俗

04版:专版

返回 2023年01月20日

火红的年画喜庆的年

  江村何处小茅茨,红杏青蒲雨过时。半幅生绡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宋)陆游《出游归卧得杂诗》
  年画是美化烘托春节氛围而创造的产品,它的发生发展与“过年”密切相关,是千家万户“过年”必备物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穷苦人家“过年”即便买不起大鱼大肉,也要买几幅年画贴在家里。所谓“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由此看出人们对年画习俗的高度认可。
  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还是反映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国年画的历史十分久远,“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随着历史演进,人们对春节也赋予诸多期望和希冀,希望每年都风调雨顺、年丰人寿、平安如意,贴年画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表达。
  “过年”时在房屋内外贴上年画,使整个环境变得喜庆祥和、红火热烈,烘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迎合了人们祈福辟邪、安康吉祥的心理。童谣传唱的“门神门神骑大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就是人们“过年”贴年画的心理写照。年画的作用不但体现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也美化了节日环境,烘托了节日气氛,增添了年的味道,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高密扑灰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工艺独特被誉为“中国一绝”。扑灰年画的发展历程尤其反映了民众对年画的主导性创造。早期的扑灰年画由“墨屏花卉”起步,以墨色为主,比较古朴,人们称其“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称之为“黑乎乎的老抹画子”,因不受人们喜爱而转向色彩艳丽明亮、人物丰满隽秀,所谓“红绿大抹笔,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喜祥又红火”的风格。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在画面中,明亮鲜活,才能既装饰美化房间,又讨得好口彩,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预期。也就是说,扑灰年画是百姓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漫长的岁月里在民间生活的土壤中孕育生成的,它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变化发展,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也往往浸润于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因风俗的需求,高密扑灰年画取材多为身边寓意美好的物象,石榴、莲花、牡丹、金鱼、鹿、鹤等动植物,皆可入画。就人物造型而言,追求圆润丰满,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以形式的圆满来抒发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年画门神是贴在门上的,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琼与尉迟恭两位盛唐名将。在屋子里面,人们贴的年画题材就更加广泛了。这种年画以财神类年画居多,如“福寿双全”“四季平安”“五路进财”“聚宝盆”“财神还家”等。
  在高密,以慎终追远为精神内核的生命意识是高密扑灰年画真实的写照。众所周知,中国人最讲究生命的延续性,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对古时的人们来讲是极为重要的。但在繁衍未来的同时,人们也并没有忘记“来时的路”。这种注重传承、慎终追远的生命意识在扑灰年画的祭祀题材“家堂”画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唐宋鼎盛后,御影已经出现在皇室的祭坛;元明清时,家堂的供奉逐渐成为下层民众的整体文化行为,并迅速遍及普通百姓家,成为年俗的核心内容。”
  供奉家堂的习俗为中国多地共有,主要遗存于北方地区。各地家堂大小不一,目前山东一带的常用家堂大多长160厘米,宽120厘米,而在东北、内蒙古等山东移民后裔聚集区,则盛行尺幅较小的家堂。家堂所画内容大致相同,分为上下两部分。最上供奉着三代宗亲,男左女右,面容慈祥。随之而下是填写祖辈名讳的空格,一般由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执笔,依辈分按左右自上而下填写去世亲人的名讳,代表着追思祖先。家堂画面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外观景象:富丽堂皇的大门楼,左右两边各有一石狮守护。院子内外人丁兴旺,成年男性多身着锦衣,贤达尊贵,白胖的孩童或贴对联,放鞭炮,或提红灯笼戏走,欢喜雀跃,热闹非常,寓意着光宗耀祖,家业兴旺。
  不同时期的年画是不同时期的社会记录,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在新时代,年画需要寻找新的形式载体才能够涅磐重生。(摘自高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