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年俗

04版:专版

下一版 2023年01月20日

说高密好 对高密亲 为高密干事
春节临近 我市年货市场供销两旺   本报讯(记者 孙万前 邓小凡)春节将至,我市各大商超、民生市场积极做好商品供应和服务保障,确保节日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目前,商场超市里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民们纷纷参与到“迎新年”的消费大潮中。
  1月11日,正值葛家庄民生市场大集,一大早市场里早已是人声鼎沸。大集上商品供给充足,种类丰富。一个个生鲜蔬菜摊位上聚满了来采办年货的市民,生意特别火爆。肉摊摊主王晓彤说:“到了年根,咱这个市场买卖越来越好,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像俺家这个肉摊,一天600多斤猪肉还不够卖的。今年香肠卖得特别火,一天得灌3 0 0 0多元的。”
  在全福元超市,“年货节”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红灯笼、中国结、“兔”大吉和福字贴画让春节的气息渐浓。一排排货架上,各种新鲜时令蔬菜、水果和副食品琳琅满目、货源充足,吸引很多市民驻足选购。商业中心超市经理杨利钊说:“为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我们利用物流配送中心,早早组织各种商品货源,提前开始备货,及时启动举办年货节,节日期间各类商品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活动。目前,超市的肉蛋、米面粮油、蔬菜、水果等商品供应充足。”
  据了解,为保障市场供应、促进节日消费,我市商务部门积极组织各商超采取了拓宽货源渠道,搭建展销平台,强化运行监测稳定市场预期等措施,营造了繁荣稳定、欢乐祥和、安全有序的春节市场氛围。市商务局副局长臧延琪说:“进入腊月以来,市商务局及时启动生活必需品运行日调度机制,积极协调督促各大商超、农贸中心做好春节物资供应工作。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打折促销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最大限度地让利于群众,充分满足春节期间广大群众的购物休闲需求。”
纪委监委联合教体局开展“传承好家风”教育活动   1月18日,我市纪委监委联合教体局开展“传承好家风”教育活动,孩子们在老师和志愿者带领下,来到位于注沟社区的“高密名人家风馆”,了解当地名人的家风故事、认识老物件、书写“福”字,传承中华美德,度过充实的寒假生活。图为孩子们晒出自己写的“福”字。李海涛 摄
“年味”渐浓 我市大街小巷挂起红灯笼   本报讯 (记者 孙万前 刘亚运)“兔”年春节脚步近了,“年味”越来越浓。这两天,我市康成大街、人民大街、月潭路等城区主街主路和部分村居大街上挂上了红灯笼。大街上、社区里,一盏盏绣有“福”字的红灯笼,为凤城平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盛景。
  1月12日,记者在柏城镇小河涯村看到,施工人员正忙着安装红灯笼。据悉,春节临近,该村开展“迎新春挂灯笼”活动,积极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为村民送新春祝福。该村村民赵祉开高兴地说:“村里挂上这么多红灯笼,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记者在人车川流不息的康成大街上看到,挂在大街两侧的红灯笼犹如两道靓丽的风景线,把这条城区主干道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目前,朝阳、密水、醴泉等街道辖区主街主路、沿街商铺上的红灯笼已悬挂完毕。朝阳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李刚介绍:“这几天街道以合作社为单位组织辖区居民群众、沿街商铺开展‘挂灯笼辞旧岁焕新颜迎新春’活动,共同扮靓节日盛景,祝福临港新城高密的明天更加美好。”
  “灯笼高高挂,节日氛围浓。”据悉,从农历小年起,我市城区主街主路、重要场所的红灯笼全部亮起来,让市民提前感受到浓郁的新年气息。看着满大街的红灯笼,市民王女士说:“快过年了,灯笼一挂,看着就喜庆,干净整洁的城区环境和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让人心情很愉悦。”
书画进基层 文化年味浓   本报讯 (记者 谭浩 杜文娟)丹青贺岁,笔墨飘香。日前,我市部分书画爱好者举办了庆新春书画联展活动,庆祝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进一步展现新时代书画爱好者的精神风貌,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让文化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在高密寿翰堂美术馆,百余幅书画作品有序排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美术馆的收藏品,也有艺术爱好者的新作;有飘逸灵秀的山水墨迹,也有劲道挺拔的飞龙走笔,一幅幅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作品,表达出书画艺术爱好者喜迎新春、憧憬未来的情愫。我市书法家协会的相关同志告诉记者:“为了这次书画展,我们四位艺术爱好者花了半年的时间,精心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都用了花鸟、山水等最优秀的、最吉祥的国画技法语言。”
  本次活动用笔墨写时代,用丹青迎新春,活跃了节日气氛,为我市书画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心得、切磋技艺、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同时向社会展示了我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极积向上的精神风貌。
“火红的事业”带来红火的日子   年关将至,潍坊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里,随处可见正在晾晒或打包准备装车的春联。走进路边一处挂满春联的房间内,浓浓的墨香将房间的每一处角落填满,在阳光的照射下,“火红”的年味扑面而来。
  东李家村有“中国楹联文化村”的美名,红纸印刷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气息流传至今,红纸对联呈现出传统与创新并进的景象。
  如今的东李家村,既有依托现代设备批量化生产的工厂,也有依托传统、手工印刷的家庭作坊。产品类型也从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发展到现在的“四季红”红纸、烫金对联和高档年画等新产品。火红的春联为村民们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为他们带来了红火的日子。
  春节临近,忙碌了一年的李善奇终于有机会歇歇了。“我一年大概能制作40—50吨的春联,如果换算成张数的话,大概也得有几十万张。”与百姓春节前忙着置办春联、年货不同,春节前一个月是李善奇一年仅有的休息时间,“正月开工印春联、备货,农历五六月按订单规律生产,农历十月陆续接待各地客商、发货。进入腊月,春联生产基本收尾,但却是销售最火爆的时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的材质,印刷的油墨、字体等都发生了许多改变,“传统的春联销量会受一定的影响。”如今的李善奇是村里为数不多坚持传统手工红纸春联生产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已经60多岁,对这门手艺有感情,学习使用机器印刷可能也有点困难,而且对老一辈人来说,手工印刷的红纸春联干净朴素,最有年味和文化底蕴。
  目前,李善奇制作的春联主要依靠批发商销往周边地区,偶尔也有周边村庄的村民买上一两副。当记者询问他每年的收入情况时,李善奇先是笑了,想了一会说:“收入还可以。”记者追问,是否算得上小康,李善奇说:“我不知道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反正我觉得还可以,知足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东李家村,整个夏庄镇红纸对联生产涉及10多个村、1500户,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刷红纸8000多吨、印制对联750万副,占据全国市场近50%的份额,产值近亿元。(本文转自1月17日央视网)
百兔长卷   ▲日前,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剪纸艺人剪出120余只形态各异的“吉祥兔”,装裱制作成百兔长卷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刘艺 摄
休刊启事   因春节放假,本报2023年1月24日、1月27日休刊2期,1月31日恢复出报。
密水街道文化进万家文明过大年   本报讯 (记者 杜文娟)日前,密水街道在西锅框村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迎新春惠民演出活动。本次活动由密水街道文化站主办、南湖艺术团承办,精彩的节目为辖区居民送上了迎新春文化大餐。
  活动当日,正值西锅框村大集,歌曲、小品、舞蹈、戏曲等节目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演员们精神饱满、全情投入,优美的唱腔、传神的表演,让观众一饱眼福,洋溢出浓浓的节庆文化氛围。活动中,街道有关负责人还为西锅框村颁发了“山东省文明村镇”奖牌。
  活动以优秀的文艺作品表达了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营造出平安祥和、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密水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该活动中,他们把过春节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融为一体,通过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稳定、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聂鹏捏出喜兔迎新春   记者 杜文娟
  泥兔子,咕咕叫,迎新年,真热闹。兔年新春来临,我市国家级非遗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精心创作了一批形象可爱、色彩喜庆的泥塑兔,在喜迎新春的同时,也创新了高密泥塑的传承,让泥塑与时俱进,焕发新活力。
  日前,记者在聂鹏工作室看到好多粉嘟嘟面庞的泥塑兔,乖巧可爱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与周围威严的泥老虎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创作满意的生肖兔,聂鹏从去年五月份就开始搜集资料、构思。万事开头难,第一只兔子是成功的关键,需要聂鹏自己捏制,并反复修改。
  在制作时,他保留了聂家庄泥塑传统特点的同时,又在细节上进行了创新,比如色彩比传统泥老虎淡一些,腮红的深浅和大小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多次试验。
  看似小巧的泥塑兔却重达十斤,制作和描色工艺更加复杂,一天大约才能制作3只,从头到尾需要纯手工制作。正是由于聂鹏的刻苦钻研和努力,泥塑兔得到了很不错的市场反响,也让高密泥塑再次引人注目、焕发新活力。
东北乡里“暖冬行”   通讯员 郭星月 刘斌
  1月17日上午,东北乡社区青农湾会议礼堂内座无虚席,来自市内的企业家代表和来自社区的环卫工人代表、贫困学生代表正在参加由市人大代表、栏西小镇青农湾项目部总经理王利女士组织的“暖冬行”活动。此次“暖冬行”活动共向环卫工人、贫困学生发放共计价值十万余元的大米、糖果、萝卜等农产品。据悉,该活动王利女士已经连续组织五届。
  东北乡是莫言先生的家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这里更成为许多文学青年追梦的地方,1975年生于青岛的王利也是怀着对红高粱文化的无限热爱,开启了自己的东北乡创业之旅。为了切身感受红高粱文化的魅力,她把创业的地点选在了离红高粱影视城最近的地方,离影视城直线距离不足100米。在征得社区党委、管委会的同意支持后,她采取了直接与有倒地任务的沙口子村村委会直接对接,与倒地户村民直接面对面交流,尽最大努力满足倒地户农民的要求,给他们以最大的让利,从而得到村民最大支持,建设用地很快落实。正在王利紧锣密鼓要进行室内摆放和院内布局的时候,东北乡的文化旅游更是热火朝天,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大影视基地规模,王利毅然把土地和楼房全部转让到影视城。经过这几年在东北乡的摸爬滚打,王利对这片土地有了很深的情感,经朋友推荐,王利又选中距离莫言旧居不足1公里的国营胶河农场4分场闲置旧院落进行创业。为了盘活这片闲置老旧房屋,她充分利用农场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设立青农湾田园综合体项目。东北乡的一草一木让她寄予深情,父老乡亲的事也是她牵挂的事,每年,她都要在节日期间掏钱举办几次公益活动,多次被评为“东北乡孝老爱亲模范”“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每年冬季和春节来临前,王利都要举办“暖冬行”大型公益活动,针对环卫工人、困难学生、农村困难户、弱势群体等进行送温暖活动。给他们送去米、面、粮、油、糖果、书包、学习用品、御寒衣物等等,帮助他们度过寒冬,一次大型“暖冬行”活动就要花费十几万元,连续五年的“暖冬行”,王利捐赠物品价值已突破七十余万元。
年夜饭预定火爆   本报讯 (记者 单颖颖)近日记者走访市区各大酒店了解到,2023年元旦前后,酒店就已开始陆续承接春节年夜饭的订单了,市民预订年夜饭的热情不减往年。服务人员介绍说,相比去年而言,今年预订的速度更快。
  记者从市区几家酒店了解到,年夜饭价格变化不大,在推出的年夜饭套餐和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既有适合多人的全家套餐,也有适合小家庭的精致套餐,且凉菜、热菜、汤品、主食一应俱全,能够满足大多数市民的聚餐需求。
  虽然在酒店吃年夜饭方便省事,但这顿特殊的聚餐毕竟承载着国人数千年的团圆传统,所以很多人选择在家做年夜饭,在忙碌中感受年味。各大酒店也都瞄准这一市场,推出了打包外卖等服务。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针对喜欢在家吃年夜饭的市民,各大酒店纷纷推出各种预制菜年夜饭、年货礼盒、新年礼盒等,主打酒店特色菜品,市民买回去简单处理后就可以食用,非常受市民欢迎。
  不论是在家中团圆还是到酒店举杯庆贺,不同的只是年夜饭的形式,相同的是人们对全家团圆的欣喜,对新一年的无限期待。市饭店和烹饪文化协会也积极行动、提前谋划,为大家的过节用餐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喜迎新年
柏城镇清洁取暖让民心更暖天更蓝   本报讯 (记者 单颖颖 于钦水)近日,柏城镇把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作为重要民生民心工程,以“清洁”为导向,以“取暖”为目标,以“安全”为底线,高位推动、统筹部署,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便利。
  为让群众过冬身暖心暖,柏城镇成立清洁取暖工作专班,科学研究制定清洁取暖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按照“早部署、早推动”原则,实地实时督导清洁取暖改造情况,确保清洁取暖改造有序推进。冶家庄村对清洁取暖从2022年6月份开始下手铺设管道,10月份完工,10月底通气,村里共129户居民,有125户居民已安装。
  绘制清洁取暖“施工图”的同时,还严格把牢清洁取暖“质效关”,并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做好燃气政策、燃气使用安全的宣传,确保群众温暖、安全、清洁过冬,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柏城镇坚决抓好清洁取暖改造这项重要民生工程,坚持高起点设计、高质量执行、高标准落实,在多方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改造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煤改气”,同时采用科级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形式对清洁取暖改造户进行不定期走访,指导村民正确使用天然气、壁挂炉,确保群众安全、清洁、温暖过冬。目前,全镇已有1505户完成“煤改气”。
公租房里的幸福生活   本报讯 (记者 杜文娟 于钦水)近日,市住建局不断完善公租房保障政策,把住房作为最大的民生,努力实现全市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把困难群众从“无居”变“有居““优居”,圆困难群众的“安居梦”。新春来临,我市金都花园60户公租房住户实现了集中供暖,过上了温暖舒适的小日子。
  “接到这60户公租房供暖改造任务后,我们交运热力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工程施工,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了供暖改造任务。”交运热力业务负责人说道。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市华荣公司多方筹集了70余万元,保障了供暖工程的顺利实施。
  公租房居住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维修,市住建局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委托公租房管理运营单位———市华荣公司为其维修,工作人员经常过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直以来,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住房保障理念,对住房困难群体实行“兜底”保障,特别是低保家庭、特困家庭、重度残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极大解决了他们的居住压力,截至目前,全市在保保障对象中低保家庭35户,低收入家庭92户,特困家庭3户,重度残疾家庭9户,失独家庭1户。针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我市共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40套,分别是:都市华庭小区40套、基泰瑞苑小区20套、金都花园小区60套、盛天名苑小区20套。目前,140套住房均已配租完毕。
市消防救援大队全面排查火灾安全隐患   为坚决预防和遏制春节期间火灾事故的发生,市消防救援大队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在坚持日常巡查检查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场所的检查力度,全面排查火灾安全隐患,确保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平安的春节。图为市消防监督检查人员正在一家超市内检查消防设施。杜文娟 摄
高密市开展周二镇(街、区)“书记访谈日”活动 基层一线办实事服务群众“零距离”   □记者 都镇强 报道
  本报高密讯 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平安小院”治理服务模式,增强基层源头吸附能力,高密市以“连心桥”信访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载体,自2022年6月份开始将每周二确定为镇(街、区)“书记访谈日”,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记者了解到,该活动由各镇(街、区)党(工)委书记主持,相关党政班子成员和镇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当天市级不安排会议、活动,让镇(街、区)书记从繁忙的事务中抽出身来,带动镇级班子成员和骨干力量靠上,全身心投入矛盾纠纷化解;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活动日当天选派骨干下沉各镇(街、区)进行会商研判,推动问题解决;包靠镇(街、区)的市级领导现场督导活动开展情况,协调解决疑难复杂问题,形成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格局。  事前精准研判,梳理重点热点,吃透政策法规,同时确定拟在当天调度的重点案件,并公告通知相关当事人。事中高效运转,做好来访群众登记和预筛导流,简易诉求由窗口快速调结,复杂问题由镇(街、区)书记组织相关力量共同化解。事后抓住不放,对已化解的问题定期回访、防止倒流,对未化解矛盾的持续跟进、一抓到底。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高密市委政法委、“两办”督查室、市信访联席办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镇(街、区)活动开展及问题解决情况进行督查,每周通报,周二当晚发布《“书记访谈日”专栏———本周工作动态》公众号,持续引导基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信访年度考核,挂钩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压实主体责任。  截至目前,高密市累计开展镇(街、区)“书记访谈日”活动26期,公开接访案件809件,带案下访案件252件,研究调度重点信访案件1570件,化解信访案件552件。
火红的年画喜庆的年   江村何处小茅茨,红杏青蒲雨过时。半幅生绡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宋)陆游《出游归卧得杂诗》
  年画是美化烘托春节氛围而创造的产品,它的发生发展与“过年”密切相关,是千家万户“过年”必备物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穷苦人家“过年”即便买不起大鱼大肉,也要买几幅年画贴在家里。所谓“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由此看出人们对年画习俗的高度认可。
  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还是反映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国年画的历史十分久远,“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随着历史演进,人们对春节也赋予诸多期望和希冀,希望每年都风调雨顺、年丰人寿、平安如意,贴年画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表达。
  “过年”时在房屋内外贴上年画,使整个环境变得喜庆祥和、红火热烈,烘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迎合了人们祈福辟邪、安康吉祥的心理。童谣传唱的“门神门神骑大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就是人们“过年”贴年画的心理写照。年画的作用不但体现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也美化了节日环境,烘托了节日气氛,增添了年的味道,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高密扑灰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工艺独特被誉为“中国一绝”。扑灰年画的发展历程尤其反映了民众对年画的主导性创造。早期的扑灰年画由“墨屏花卉”起步,以墨色为主,比较古朴,人们称其“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称之为“黑乎乎的老抹画子”,因不受人们喜爱而转向色彩艳丽明亮、人物丰满隽秀,所谓“红绿大抹笔,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喜祥又红火”的风格。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在画面中,明亮鲜活,才能既装饰美化房间,又讨得好口彩,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预期。也就是说,扑灰年画是百姓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漫长的岁月里在民间生活的土壤中孕育生成的,它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变化发展,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也往往浸润于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因风俗的需求,高密扑灰年画取材多为身边寓意美好的物象,石榴、莲花、牡丹、金鱼、鹿、鹤等动植物,皆可入画。就人物造型而言,追求圆润丰满,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以形式的圆满来抒发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年画门神是贴在门上的,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琼与尉迟恭两位盛唐名将。在屋子里面,人们贴的年画题材就更加广泛了。这种年画以财神类年画居多,如“福寿双全”“四季平安”“五路进财”“聚宝盆”“财神还家”等。
  在高密,以慎终追远为精神内核的生命意识是高密扑灰年画真实的写照。众所周知,中国人最讲究生命的延续性,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对古时的人们来讲是极为重要的。但在繁衍未来的同时,人们也并没有忘记“来时的路”。这种注重传承、慎终追远的生命意识在扑灰年画的祭祀题材“家堂”画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唐宋鼎盛后,御影已经出现在皇室的祭坛;元明清时,家堂的供奉逐渐成为下层民众的整体文化行为,并迅速遍及普通百姓家,成为年俗的核心内容。”
  供奉家堂的习俗为中国多地共有,主要遗存于北方地区。各地家堂大小不一,目前山东一带的常用家堂大多长160厘米,宽120厘米,而在东北、内蒙古等山东移民后裔聚集区,则盛行尺幅较小的家堂。家堂所画内容大致相同,分为上下两部分。最上供奉着三代宗亲,男左女右,面容慈祥。随之而下是填写祖辈名讳的空格,一般由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执笔,依辈分按左右自上而下填写去世亲人的名讳,代表着追思祖先。家堂画面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外观景象:富丽堂皇的大门楼,左右两边各有一石狮守护。院子内外人丁兴旺,成年男性多身着锦衣,贤达尊贵,白胖的孩童或贴对联,放鞭炮,或提红灯笼戏走,欢喜雀跃,热闹非常,寓意着光宗耀祖,家业兴旺。
  不同时期的年画是不同时期的社会记录,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在新时代,年画需要寻找新的形式载体才能够涅磐重生。(摘自高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喜迎新年 不少市民选购五彩缤纷的绿植花卉装点家居   春节前,不少市民前往花卉市场,选购五彩缤纷的绿植花卉装点家居,喜迎新年。图为在我市辉煌国际半岛花卉交易市场,一位市民正在观赏鲜花。杜文娟 摄
古代人怎样过春节   “穿新衣,贴春联,拿着压岁钱买爆竹。”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年味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你知道过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古代人怎么过春节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古代的贺年卡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经使用专门拜年所做的贺年卡,叫做“名刺”或“名帖”。它是把梅花笺成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口贴着一红纸袋,称为门簿。用以接收名帖。拜年者把名帖放进门簿,即表示拜年,意义与现代贺年卡相同。
  洒扫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
  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写春联贴门神
  春联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除了春联外,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年三十的饺子一般要在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时再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共饮屠苏酒
  屠苏是一种草名,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饮屠苏酒的风俗则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此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人饮屠苏酒的方法很独特,平常饮酒是年长者先饮,而饮此酒是从年少的小儿饮起,年长者在后,每人只饮少许,古人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守岁
  晋周《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压岁钱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期间最开心的就是来自长辈的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也叫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压岁钱的寓意为压祟、避邪,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历代注重的一个过年习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荆楚地区的人们在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就起来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慑山妖鬼怪,然后穿上新衣服的全家老小按长幼顺序相互拜贺。过年了,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
  古代人也有联欢会
  当代许多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在除夕夜看春节联欢晚会,其实古代也有春节联欢晚会。在古代,春节期间大街上会出现游行的队伍,且各朝代各地区都不一样,有的会演社戏,有的会舞龙舞狮。当戏曲逐渐占据人们主要娱乐领域后,戏台就成了最热闹最受人欢迎的地方。这种游行,有的地方称其为“演春”。至于古代有钱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戏了,他们会在自己家里搭戏台、邀请戏班子开锣。
  古代春节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据新华网综合)
新年民俗小知识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
  1、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魏六朝时代,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
  2、爆竹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的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3、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
  4、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有避邪压魔的寓意。
  5、祭祖一般在年三十,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6、春节从前不叫“春节”,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7、春节不只中国有,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
  8、“福”字倒贴,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而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这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
  9、春节每天庆祝内容都不同,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
爱心点燃希望 慈善情暖凤城 ——市慈善总会2022年工作侧记   2022年度工作开展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慈善总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攻坚突破年为抓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六项重点工作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开展慈善募捐和救助活动,充分发挥了宣传慈善文化、汇聚社会爱心、帮扶困难群体的职能作用,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全年募集款物1193.9万元,发放慈善款物1221.3万元,帮扶救助困难家庭6700余户,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懂弄通二十大精神
  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基本点,高度重视政治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定践行“两个维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职责。通过二十大专题学习、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学习、党员轮流讲党课、红色教育等形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级党委部署要求,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推动工作更加自觉,更加扎实、更加规范。
  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执行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严肃本单位党内政治生活,夯实工作基础。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党员活动日”和市委巡察整改反馈意见等多种方式,传达学习上级重要文件、会议和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工作,抓好薄弱环节,提升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化水平。
  深化党性党风党纪学习教育。围绕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尊崇党章党规,贯彻落实好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通过开展学党章、讲党课、交流学习心得、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担当实干尽职尽责
  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服务企业、满意度提升等重点工作,锻炼了队伍,创出了佳绩。
  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认真落实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部署安排,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全体职工全员参与,每周六进行志愿服务,积极进行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普及活动,向市民发放创城倡议书,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创共建共享,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文明劝导活动,引导市民戒烟息烟、烟头不落地、文明交通、礼让行人等。
  积极参与全市疫情防控包靠工作。立足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全员参与全市疫情防控包靠工作,积极参与核酸检测包靠、健康码检测工作,按要求到密水街道张家埠社区翰林院核酸检测点及周边商超展开工作。积极引导爱心人士和企业捐款捐物,收到款物共计358.2万元。所捐款物除定向捐赠外,第一时间上报并服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调配,募集善款及其使用情况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争取潍坊市慈善总会疫情防控资金17 1万元,从历年结余资金中支出60万元,全部用于我市疫情防控,为我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慈善力量”。
  积极参与服务企业对接工作。深入开展“助企复工达产”“惠企政策落地”“金融服务润万企”等服务企业系列活动,服务专员积极协调处理企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不能解决的及时通过“潍企通”客户端提报,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紧紧围绕市政府提出的“更大力度加快乡村振兴,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点工作要求,积极支持乡村建设行动,本年度出资15万元用于柴沟镇于戈庄村和醴泉街道北志屯村的乡村建设;出资20万元用于我市对口支援协作重庆市开州区后坝镇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立“姜庄社区基金”,筹集6.5万元用于乡村振兴。
  积极参与满意度提升大走访工作。单位4名工作人员走访翰林院6 0户家庭,主要负责人带头,全体机关干部迅速行动,广泛宣传前期成效,对6大领域进行满意度调查,听取和收集社情民意,以提升服务为标,以群众满意为尺,协调和帮助群众解决诉求难题,用真情和实干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共收集到群众反馈问题5个。中心工作人员被督导组抽查2人,所抽查的全部问题皆回答正确。

  履行慈善工作职责,保障和改善民生
  充分发挥慈善工作扶危济困的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慈善募捐和精准救助活动,积极推进民生保障各项工作。
  广泛募集慈善资金,壮大慈善救助实力。针对我市乡村振兴任务,积极搭建捐助平台,多方位募集慈善资金,助力我市中心工作推进。活动从9月1日启动,到10月31日结束。全市共有90余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80 0多个村居参与捐赠,募集善款56 1 .7万元,其中增设“康心医疗”基金10 0万元。创建新的基金项目,接收定向捐款13 2 .4万元,用于我市乡村振兴和困难群众帮扶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深入开展救助活动,持续助力民生改善。围绕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整体部署,面向全市特困群体积极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充分发挥慈善救助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全年累计发放救助金6 1 0 . 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700人次。
  开展“情暖万家”活动。分别于春节和中秋节前期,对符合救助条件的7 9 6户困难家庭进行集中救助,累计发放救助金201.1万元。
  开展“阳光复明”项目。为22名脱贫享受政策户、五保、低保等老人提供免费白内障手术,提供资金3 . 1万元。
  开展“阳光助困”活动。为21 1户特困家庭发放了5 4 . 2万元慈善救助金。
  开展“康心医疗”项目,对在康宁医院住院治疗的11 4 4人次精神病患者(其中:享受医疗救助特困人员90 4人次,不享受医疗救助24 0人次)进行救助,总救助金额为175.2万元。
  开展“即时救助”活动,帮助急难重病患者于危难之际,对3名重病患者进行救助,发放救助金2.5万元。
  开展专项救助活动。联合市关工委开展“六一”儿童节“阳光助学·关爱儿童”活动,发放10万元救助金;联合市妇联开展“春蕾女童”活动,发放11.3万元救助金。
  开展大学生“阳光助学”救助活动。为10 2名困难家庭大学生发放救助金32 .3万元;为19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19万元助学金。
  同民政局、夷安医院组织了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免费体检的活动。为19名儿童进行了包含常规检查、心电图、彩超、化验检查等5 5小项,价值50 8元/人的免费健康体检。
  开展“夕阳扶老”活动,向全市35 3 7名五保老人赠送价值40万元的服装。
  举行了“迎中秋献爱心”公益服务和物资定向捐赠仪式。市慈善总会接收了来自高密市晞雅图洗涤服务公司等三家企业为我市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捐赠的价值30 . 8万元的物资,并通过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将物资发放到位。
  另外,为支持社工总站建设,经市政府同意,慈善总会从历年结余资金中拨付30万元,专项用于建设高密市社工总站;出资15万元用于柴沟镇于戈庄村和醴泉街道北志屯村的乡村建设;出资20万元用于我市对口支援协作重庆市开州区后坝镇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业务信息公开,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把提升社会公信力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各项救助活动开展情况,均通过各村居企业宣传栏、高密慈善网公示栏以及社会公开室及时进行公示,保证了救助活动公平公正、阳光透明。慈善资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等情况,主动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汇报,依照法规接受全方位监督,征求意见建议和批评。

  坚持强基固本,不断夯实慈善事业发展根基
  以队伍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培育慈善队伍,宣扬慈善文化,加强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夯实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深入学习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山东省慈善工作条例》,积极参加上级慈善组织开展的各项业务培训活动,举办慈善分会办公室主任专业知识学习班,提升工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活力、公平公正、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廉洁高效和让困难群众信赖、爱心人士满意的慈善工作队伍。
  培育慈善文化,打造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建立慈善、媒体宣传合作机制,利用电视、报纸和新媒体,播放公益广告,报道募集救助活动。所开展的活动多次被省级媒体播报,产生积极社会影响和良好舆论效果。组织社会贤达、文化名人创作诗词歌赋,制作慈善“美篇”,广泛宣传慈善人物,宣扬党委政府为困难群体办的实事好事,在全社会营造了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慈善意识和文明素质。
  规范慈善活动开展,实现精准救助目标。严格慈善项目管理,进一步健全募捐、救助、资产管理、社会公开等自我约束长效机制,做到用心用情工作,依法依规办事,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全年深入村居企业走访困难家庭31 0 0余户,及时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实现了连续15年救助工作无失误、救助对象无投诉目标,用实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一年来,各项慈善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取得积极成效,但距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包括:慈善文化理念宣传还不够扎实深入,募捐工作渠道创新不够宽广多元,慈善联络员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逐步完善提高,推动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