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读书

04版:健康

返回 2022年01月06日

《熔岩——探访红色高密》序

 
 
  《熔岩——探访红色高密》封面
 
 
  邱昭山(左)采访建国前老党员
 
  铁流
  在过去的年代,很多人几乎都有个文学梦,尤其是年少年青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文友邱昭山少年时期也有一个文学梦。据他说,他上小学时,就喜欢借读红色题材的连环画和儿童文学。上了初中,他从一位父亲在高密三中当老师的同学那里借来《保卫延安》《烈火金刚》《桥隆飙》《夜幕下的哈尔滨》等长篇小说,借着昏黄的煤油灯的光亮,如饥似渴地阅读,常常一读一个通宵。那些感人的红色故事常常在他的脑海里翻腾。偶尔他也会想,自己将来如果也能一窥红色历史的隐秘,也能写出这样的书来,该有多好啊。
  人生需要规划,但人生的道路往往偏离规划。或是命运使然,邱昭山后来走上了与实现文学梦大相径庭的另一条道路。当然,这样一种人生的轨迹也不能说是不好。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个面貌的。
  邱昭山初中毕业,经过预选,参加了中专招生考试。1983年暑期,他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被山东省高密师范学校录取。在那个年代,一个农家子弟考上中师,就意味着吃上了“商品粮”,毕业后即属于干部,国家包分配,而且上学期间免收学费,学校还给学生发助学金,是一件被亲朋和乡邻们钦羡不已的事情。但邱昭山的心绪非一句话可以概括。他少时失母,兄妹三人都在上学,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务农的父亲一人肩头,这种家境让一向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不得不报考“小中专”(初中中专)。考上中师,得
  以跳出农门,父亲肩上的重压减轻了许多,清寒的家里多了一些阳光和暖意,但也意味着不能通过上高中再考取大学。有兴奋,有欣慰,有心酸,有怅然,这正是邱昭山当时的真实心境。经历了少时不无艰难寒素的农家生活的磨砺和时常得到亲朋乡邻济助的温情滋养,经过了选择报考中专这一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考验,邱昭山自立、自强、自我负重的意识陡然增长,他比一般的同龄人多了一些坚强、坚忍和同情心、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他往后的成长和发展涂抹了底色,铺垫了基石。
  在高密师范学校,邱昭山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他利用出入学校图书室比较便利的机会,借阅了大量图书。在最早借阅的图书中,就有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行漫记》,从中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对红色文学的兴趣更浓了,并萌生了探究红色历史的念头。1984年夏末,他在《潍坊日报》上第一次发表了文学作品。后来,他联合几位同学,发起成立了学校第一个学生文学社——雏鹰文学社,带头撰写文章,组织社员编印社刊,经常跟校外的一些报社和文学社团进行联系,业余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在当年高密师范宽松的办学氛围里,在很多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衬下,办文学社的那一年多时间,是邱昭山的文学梦初步放出异彩的值得留恋的时光。
  自1986年高密师范学校毕业后,邱昭山步入教坛,当起了一名人民教师,而且因为工作需要,从事生物教学;1987年参加专科起点的成人高考,被录取为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函授生,坚持三年,拿下了生物本科学历。当教师就要做一名好教师。他孜孜以求,教书育人,成绩优良,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生物科技辅导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潍坊市教学成果奖、高密市优秀教师等若干荣誉。岁月悠悠又匆匆,尽管昭山为事业和家庭忙碌着,可那个少年时期就萌生了的文学梦和探究红色历史的念头却一直不曾离去。在执教之余,他仍然坚持笔耕,并在学校里指导学生办起文学社,编印《红高粱》社刊。持续购买并阅读党史和军史书刊,利用假期,自费到西柏坡、井冈山、瑞金、延安、韶山、遵义等革命圣地拜谒参观。1991年6月麦收期间,他在家乡柴沟村采访了解放战争时期荣获“爆炸英雄”称号和特等功的老支书王德顺,看到了王德顺珍藏的立功奖状,并撰文在《潍坊日报》发表,该文不久被评委会评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文学征文第二名。
  2019年清明节期间,邱昭山来到柴沟村村史馆参观,在正当中的一张展柜里,看到了病逝多年的老英雄王德顺的那张似曾相识的立功奖状,听村党总支书记王京福介绍,柴沟村有14名新中国建立前的老党员,有9人参加过解放战争,7人参加过抗美援朝,这些人中,有的在战争年代就英勇牺牲了,有的已病故,现在还活着的也已寥寥无几。于是,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在他的心中撞击着,升腾着。他决心利用业余时间,抓紧抢救老党员、老战士们的口述史料,挖掘高密丰厚的红色资源,以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此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邱昭山完成了一次探访红色高密的“小长征”。他利用休息日、假期,自费到高密以及邻近高密的诸城、胶州、平度、安丘、峡山区等地采访,远者到过栖霞、蓬莱,共寻访上百个村居,有的村庄去过多次,行程1.3万公里,采访新中国建立前的老党员、参加革命战争的老战士或其亲属、邻居等知情人共200余人,记录口述史料40多万字,拍摄图片3000余幅,并自费购买党史、军史类图书300余册,结合采写进程进行大量阅读和作笔记。在此基础上,他以“探访红色高密”为总题,先后撰写文稿几十篇,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青河东流”上逐一发布,有的文章被一些报刊选发,引起了高密当地和外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其“探访红色高密”遂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密红色文化品牌之一,被当地有关部门评价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这种将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结合起来,抢救性挖掘高密红色资源,复活、再现高密红色历史,讲述、讲好高密红色故事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提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邱昭山将在“青河东流”公众号上发布的40多篇文稿,进行删减、修改、完善,著成了这部《熔岩——探访红色高密》。该书包括四章,约30万字。主要截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抗美援朝时期的波澜壮阔、几经曲折、负重奋起、动人心弦的30年间的高密红色历史,描写和刻画了宋国瑞(1927年至1928年任高密县委书记)、“虎将”夏侯苏民(胶东军区主力第五师十三团团长)、李丹钧(抗日战争初期曾任高密县委委员)、单际友(抗美援朝“特等功臣”称号和一等功获得者)等革命先烈和傅书堂(中共高密党组织的创建者、曾任山东省委代理书记)、李竹亭(抗日战争初期率领胶高第三大队起义)、王德顺(解放战争时期的“爆炸英雄”)、祝剑锋(解放战争时期的区委书记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县长)、邱方明(解放战争时期的区武工队长)、杜秀兰(顺河区妇救会干部)、徐学建(志愿军“殡葬兵”)等老党员、老战士等50多个英雄人物形象,聚焦和凸现了多个红色堡垒村艰辛而光辉的烽火岁月。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高密红色革命历史征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在那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历史时期,胶济铁路横贯中部的高密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场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动人旋律,涌现了一个个报国为民、敢为前驱的英雄人物。在昭山这部文学作品里,对此都有着很好的表达。书写红色题材的纪实作品,要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昭山的作品在遵循党史脉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文学的想象和表达,读来既可信又引人入胜。自然,毋庸讳言,该书在有的篇章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叙事显得粗糙,文学气息不够饱满等。期待昭山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提升。昭山在接受山东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他在这两年多的采访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和洗礼。我相信他说的话,我在搜集资料创作《靠山》时,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创作过程。尽管很疲惫,但我时常被感动着。我想,读者如果有兴趣,认真地读一读这部《熔岩——探访红色高密》,也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得到一些感悟。“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诚盼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到挖掘和用好红色资源这样一项有重要意义和极大价值的事业中,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奉献出才智、心血和汗水。
  是为序。
  2021年8月1日附:
  铁流简介:
  山东莒县人,1967年10月生,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应征入伍,历任烟台某部战士,青岛北海舰队某部炊事员、无线电员、汽车驾驶员、仓库保管员、分队长,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199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山东齐鲁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两次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著有《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莱西经验”诞生记》《靠山》,中篇小说《槐香》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和各种年度选本转载,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大火种》《渊子崖保卫战》等已经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