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红色教育

返回 2023年03月07日

慈善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

  彭来德
  “‘翠竹文斋’已满两岁了!一路走来,它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感受和启示!”作为群主,陈振忠老师回忆起这段经历,心情格外激动。
  那是在2021年春末的一个上午,高密市慈善总会召集教育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探讨慈善事业如何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慈善文化宣传如何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入人心,征求真知灼见。会上,大家推心置腹各抒己见,一致认为,慈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理应受到全体市民的广泛支持,每个人都应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出席座谈会的十余位同志都是长期从事教育文化和宣传工作的干部,退休后笔耕不辍,诗书为乐。这次要以慈善为主题作诗填词,让国学文化融于慈善文化,信心百倍。大家在观看《大爱无疆》———高密市慈善总会建会十周年专题片,听取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的汇报后,深受触动,表示一定要踊跃参与,走进守望相助的现实生活,用饱蘸家国情怀的笔墨,歌颂凡人善举,弘扬慈善精神,颐养晚年生活。此后,“翠竹文斋”群便以慈善宣传为己任展开创作。
  “肩负重任聚凤城,意气风发抒豪情。七旬不知桑榆晚,子夜尚在挥毫中。”正是对这群老同志惜光阴、重晚情,诗作频出,匠心独妙的生动写照。刚开始的两个多月中,年已七旬的邵泽宝每天清晨5点就把诗稿发到群里,创作了《慈善歌》《善聚》《善捐》等诗词,篇篇精到,字字珠玑,引得诗友纷纷点赞唱和。教师出身的陈振忠格律严谨,诗意醇厚,先后创作了《如梦令·遇风雨慈善共渡》《凤城满阳光》等数十篇诗词,尤其经过大量阅读和采访,创作了《单腾飞的旗帜》《献给“高密好人”》等,首次将十余年捐款不辍的慈善人物单腾飞、张际华写进诗词,用艺术之美揭示心灵之美,震撼人心。“苦尽甘来享宽裕,慈林善坛留香步。”大家纷纷走出书斋,深入募捐现场,亲自体验捐款生活,增强情感与笔力,写出许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慈善诗词。这些作品,经过大家评论、有关领导审阅,由专业人士择优做成美篇,再推荐给市融媒体播发全市,生动鲜活的慈善爱心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当天就传进老百姓的炕头。令人敬佩得是,“翠竹文斋”的慈善同仁个个都是心红志坚的桑榆老人,他们党性强觉悟高,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如负责美篇制作的田媛老师,每个作品都是精工制作,经常忙到深夜。刚开始看了她的美篇都还以为是一个年轻人,其实是一位年逾七旬的大姐。
  据统计,在当年的“慈心一日捐”和“情暖万家”救助活动中,共收集慈善诗词50余首,编发美篇6期,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有的美篇阅读量达五六万人次。群众对慈善事业的认同感明显增强,感恩与回报一时成为公众“热词”,许多受助者成为捐助者,活动成效远超预期。青年诗人岳治坤曾赋七律点赞:夕阳晚照映天红,各路贤达聚凤城。探讨寻求慈善计,扶贫助弱共识凝。一朝既已目标定,戮力同心齐践行。笔墨慈心扬善举,人间到处有真情。
  开展慈善文化宣传活动,恰逢全市进行“学党史、悟思想”主题教育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丰富写作内容,践行初心使命,他们把慈善宣传和主题教育有机结合,通过“知源泉、倡助困、感党恩、添正能”创作学习,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多思善悟,用伟大精神滋补党性修养和爱民情怀,用心回答“世纪之问”。原高密日报社副总编张志孝创作“井冈山精神颂”“延安精神颂”等13首系列诗歌,诠释我党百年历程的艰辛与辉煌,歌咏新时代新使命,令读者永久难忘。原潍坊市委党校张玉忠教授诗词量多质高,感染力强,曾深有体会地说:“作诗填词须有大气象、大视野,汲取党史力量后的诗词更有厚重感、时代感了。”尤其经过几次“走进社区、贴近百姓”采风活动,大家对自然、生命及社会有了发自内心的真爱和关怀。
  两年中,大家分别创作“慈心咏善”主题诗词160篇,“温史颂党”和“爱国齐家”主题诗词380篇,编发“美篇”3 0余期,出版《大爱无疆》两册诗集,在融媒体、微信群、朋友圈留下深深“足迹”。
  近年来,高密市慈善总会坚持高点站位,创新发展,用“互联网+”思维改进工作。一方面把慈善救助做成得人心、赢民心、稳民心的“民心工程”,另一方面抓慈善文化教育普及,夯实群众向上向善的思想根基。从年初“慈心一日捐”,到年中4次救助,每次活动前专门确定教育重点和主题,推荐文献,亲历亲行引导宣传。慈善总会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齐世增经常出题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副书记秦中廷既是场上指挥,又是诗词创作的艺术总监,团结协调各方力量齐头并进。
  诗词文化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它们都是以其感召力凝聚人心。从“诗圣”杜甫关切百姓生计的“三吏”“三别”,到名臣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咏煤炭》,所反映的就是心系苍生社稷的大爱。运用诗词形式描绘慈善正气、家国情怀、道德胸襟,正是慈善事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