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悦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夜市何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

 
与 归
 
 
长沙芙蓉区扬帆夜市。视觉中国资料图

 
夜市的繁荣,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活力、消费潜力和发展生命力,也成为各地经济稳步复苏的生动缩影。
  淄博烧烤、长沙夜排档、松江泗泾夜市……天气渐暖,不少城市因其热闹的夜市出圈,呈现出另一种“春意盎然”。
  夜经济蓬勃发展,为城市文化街区、商圈带来了提质升级和挖掘文旅消费潜力的机会。有人说,这是经济在复苏、消费在复苏,也有人说,这是生活在复苏。其实,这也是人们的“精气神”在复苏。

 
越来越多的城市因夜市出圈

  最近,G9321次列车走红,这趟列车在济南西站16:56发车,17:13经停济南站,18:08终到淄博站……注意这个时间点,夜幕降临,很多人是专程赶来吃“小串+小饼+大葱”版的淄博烧烤。仅仅在今年3月份,淄博便接待了48 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
  134%,旅游收入增长了60%,成了文旅界的一枚新宠。
  而从年初到现在,长沙夜市屡屡登上热搜,游客常常人满为患。在长沙,太平街、坡子街、东瓜山、四方坪、渔人码头、扬帆夜市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夜市。作为一座网红之城,长沙甚至成了很多地方“取经”学习发展夜经济的典范。
  前不久,有着“上海最大露天夜市”之称的松江泗泾三湘广场重开,一时人头攒动,“轧闹猛”的人们迅速串起了吃货长龙。
  这些地方陆续走红,除了各有千秋的特色夜市,根本上还是在于人们对夜生活有着强烈的共同需求。夜市,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显示,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29岁是夜消费的核心人群。
  夜经济的兴起,有着深刻的“人类学”逻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改变了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夜晚的休闲活动、文化娱乐、交际应酬、缓解压力成为现代城市人重要的生活选择。
  一些城市的夜生活之丰富多彩,也俨然形成城市名片,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近日,上映的一部在长沙拍摄的电影,名字就叫《长沙夜生活》,该片以城市青年的独特视角,讲述在长沙夜色中,几个不同命运的年轻人相遇与和解的故事。你看,有夜市的地方,一定不缺故事。
  所谓“文旅”,不仅是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还在于这些旅游资源在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城市文化,而这种文化属性又会继续带动旅游消费,形成一个自生的、持续的、多赢的经济生态。

格子间给不了的,夜市可以给

  年轻人是夜消费的主力军,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探寻。
  不少年轻人面临着考学、择业、加班、婚恋等各种压力,快节奏的工作学习状态,自然需要慢生活来调节。张弛有度,这才是平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不只是一个个格子间里的“像素”,也不只是长长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需要八小时(也许十小时甚至更多)之外的时空,需要在忙碌劳累后歇一歇,在热闹的夜市走一走。哪怕什么都不吃,什么都不买,就听一听吆喝声,把市井的味道闻一闻,如果还能拍两张发朋友圈的照片,那就更满足了。
  这满足既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越是卷,我们对幸福感和获得感就越敏感,越敏感我们就越需要温馨舒适的周边,格子间给不了的,夜市可以给。说白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日常生活,这就是人之常情。合情合理,也是夜市繁荣的前提。
  尤其是年轻人,生活需要色彩,甚至还需要浪漫和情调,夜市便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多年前,万达在布局影院产业的时候,曾有人质疑“现在还有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吗?那是八九十年代的东西了。”王健林回答说,年轻人总要谈恋爱,你让他们去哪?电影院便可以是一个好去处。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只看到了夜市可以用来“吃喝”的一部分,却忽略了它可以带来的看、闻、听、触等其他感受,甚至还可以带来“想”和“什么都不想”这种更高级的情感享受,这是实用主义者难以理解的。而逛夜市,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甚至是更多人。
  有学者在关于城镇青年的夜市消费研究中提及:欲望在场使城镇青年进入消费沉浸式体验,关系建构是夜市消费过程中网络联结的结果。城镇青年夜市消费受到休闲、理性、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交往是夜市消费的外在需求动机。
  冒着烟气的烧烤摊也好,灯光摇曳的小酒馆也罢,提供的也是一种社交场景。近年来,烟火气成了一个流行词,这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烟火气的认可和饥渴。
  人们想要的烟火气,绝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烟”和“火”。反过来思考,人们之所以用“烟火气”来形容一种生活的美好,恰恰就在于它作为一种市井生活的记忆和向往,成了人们眼中眺望、手中牵绊的风筝,它是一种幸福的意象,是生活的写意,是一幅人生山水画,这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会用“人烟”形容纯粹大自然里偶然跳出的人类活动迹象,它是自然和人文的一种交接态,处身其间,有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
 
没有夜市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

  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夜晚就成了白天的延伸。白天,人们更多地陷在工作和学习的忙碌里,夜晚便成了自我支配的主要时间,而城市的大街小巷则可以“适时”提供空间。人们需要丰富的夜生活,正如城市需要热闹的人群。休闲,也是发展的一部分。
  事实上,早期的城市,大多都是由集市演变而来的。“夜间经济”是1970年代以后提出的经济学名词,但夜市早已存在不止千年。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当时分布在开封城内的州桥夜市、东角楼街巷、马行街店铺、大相国寺万姓交易市场等都有详细记载:“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
  有食物的气味,有嬉笑的人声,有形形色色的服装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才是城市最初的样子,也是理想中城市的样子。可以说,没有夜市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有夜市的城市,更有味道,也更有气质,更适合过日子和大众消费。
  什么是大众消费?便宜、便利、小而丰富,简单而不失精致,食欲所至,抬手一扫,付款,食成,入口,满足。古人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如是而已。小小夜市,便可以激发这样的兴致。
  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夜间经济”。而早在2019年12月,先人一步的长沙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24小时城市”目标。
  当然,夜经济火爆,也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夜市附近的居民会有噪音和灯光困扰,有的小吃街管理不到位、垃圾清理不及时,卫生环境较差。但发展的问题,还是要在发展中去解决,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学者就指出,高质量“夜经济”发展需要“混序”,“混序”不是无序,形态、业态、功能要“混”,而规划、监管和营商环境则要“有序”。因此,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合理规划,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安全有序、便利包容的夜经济发展规范与导则。
  夜经济应该是系统的、特色的、包容的、开放的,“烟火气”和“有序”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夜经济,实际上也是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资源保障效率的过程。
  夜市的繁荣程度,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活力、消费潜力和发展生命力,越来越热闹的夜间消费场景,也成为全国各地经济稳步复苏的生动缩影。你所在的城市,“逛”起来了吗?
 
(来源:澎湃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