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悦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两千年前山东烧烤就霸“屏”了

这个春天,与往年有些不一样。
  过去,一到春天,人们就拿起小铲铲,提起小篮篮,冲去田野间,挖荠菜、薅苦菜、摘槐花、捋榆钱,将天赐的野菜统统打包回家,然后煎、炒、烹、炸、煮,晒到朋友圈。
  今年,全国人民都盯着一种吃食———烧烤。淄博,成为2023年度最火的美食之城。有人说,淄博上次这么火,还是在齐国的时候。
  淄博烧烤的火爆,不是机缘巧合,而是“蓄谋已久”。其所处的山东,一直以来都是烧烤大省。至少,山东烧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有汉代遗存的“屏”为证———汉画像石。
  下面这块汉画像石,出自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墓。你瞧瞧,你细瞧瞧,刻的是什么?
 
双人烧烤图!
  一人在圆形的炉旁坐着烤肉串,一人起身拿扇子扇风,形象生动。
  下面这个“庖厨宴饮”,场景更加宏大:
  人们把羊肉、牛肉、鸡肉、鱼肉切成大块,串在籖(qiān)上,架好“燔(fán)炉”,点燃桑木炭,一手执串,一手扇风,等待美食出炉。  画像石,直观地记录了汉代人的美食生活。
 
据考证,“燔炙”是汉代宴席上最主要的美食,且汉代人烤肉的过程十分讲究。
  首先是将肉切成方寸大小,然后将肉块贯穿在一种叫“两歧簇”的籖上。烧烤的炭火用竹木炭、果木炭,燔炙时要举扇扇火,烤出的肉外焦里嫩且有果木的香味。
  汉代燔炙的品种很多,烤羊肉称为“羊炙”,烤牛肉称为“牛炙”,烤猪肉称为“豚炙”,此外还有烤飞禽,叫“炙鸹烝凫”。烤炉则叫“燔器”,炉子的样子与现在烤肉串的炉子没多大差别。
  临沂汉画像石中呈现的烤肉串方法,是用铁签或两歧簇叉起肉来在炉上烘烤,穿肉用的铁签子有“剗”“铲”“丳”等不同的名称。两歧簇是“丳”的一种,作用就是将肉烤得生熟度不一样,一簇可以烤十成熟,另一簇可以烤七成熟。  
串肉的工具除了铁签还有竹签,称为“籖”。
  汉代人吃羊肉有烹煮和烧烤两种做法,即所谓“烹羊炰羔”。下面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梁头上悬挂着羊头,灶台上有一口被称为“甗”的大锅,据推测,可能就是“烹羊”的情景。
 
最绝的是这块石刻的左侧,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锅,锅的上方有一个带弧度的排烟设备,看样子,汉代人就开始用抽油烟机了。下图是石刻的局部放大图,看得更为真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食品烹调加工的方法古来就有十几种之多。以肉食而论,有炙、烹、煎、炮等,烧烤是其中之一,古人所说的燔、炙、爇、炮等,都是烧烤的意思,其中燔、炙用得最多。
  早在旧石器时代,烤制食物就已经出现了。商周时期,烤法开始升级,人们研发出了三种方式:炮、燔和炙。“燔”是烤肉使之熟的意思,“炙”从字形看是一块肉架在火上烤,意思同燔,将烧烤美食统称为“燔炙”,字义相当于现在的“烧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烤已经变成一种饮食习惯,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有“炙法”一章,详细记载了21种烤肉的方式,可谓是一部丰厚的烤肉食谱。
  山东靠山又靠海,既能烤山羊又能烤海鲜,还有馒头、饼、大葱、大蒜等各种浓烈又独特的山东元素,也能架起来烤一烤。但到了山东若只吃烧烤,味蕾难免留遗憾,也未免有点辜负这里的物产丰饶。
  前面有关“庖厨宴饮”的汉画像石出自临沂,收藏在临沂市博物馆。看来,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深厚的饮食文化。
  临沂古称琅琊、沂州,是齐鲁风味的重要代表之一。临沂地区古代多为鲁国之地,千百年来形成了以“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为框架的鲁南菜烹调技法,诞生了临沂炒鸡、八宝豆豉、临沂糁、沂蒙煎饼、沂蒙全蝎、莒南驴肉等众多名吃。
  其中,临沂炒鸡是极富地方特色的“美食IP”。据记载,距今8000年前的东夷人完成了对家鸡的驯养,而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你简直不敢想象,目前临沂有各类炒鸡店15000多家,每年要吃掉1亿多只鸡……“无鸡不成席”,不管是节庆或宴请,临沂人的餐桌上永远少不了一道炒鸡。临沂炒鸡承载着临沂人好客、质朴的品质。
 
 
 
  临沂也重视“吃”,这几年经常在“吃”上搞事,举办美食文化节,办烹饪技能创新大赛,评选餐饮名店和特色名小吃,等等。“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行进式主题推介活动中,临沂炒鸡也登上了专属车厢,临沂的媒体上,也挂上了“临沂炒鸡地图”……
  “因一道菜爱上一座城”,临沂做足了准备,期待用美食来慰劳人们的胃,用慰劳人们的胃欢迎八方宾客。
  在山东,无论在哪儿吃,都能吃得舒心熨帖,无论到哪儿玩,都能玩得尽兴开心。但若想全面体验“好品山东”的魅力、“好客山东”的诚意,总得在“环”游齐鲁中才能感受得淋漓尽致。(来源:山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