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综合

02版:综合

03版:理论

04版:专版

返回 2021年11月25日

弘扬黄河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李秀娟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处,他凭栏远眺滔滔河水奔腾东去,察看河道水情,详细询问径流量、输沙量等。10月2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深刻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总书记的这一战略布局,体现了深邃的战略思考,更是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愿景的冲锋号。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千百年的治黄史中形成了独有的黄河文化。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需充分认识并发挥黄河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此,倡导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实施好黄河国家战略的精神力量和灵魂所在。
  一、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黄河因孕育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自古便被赋予了“四渎之宗”崇高地位。从石器文化燎原,到“邦国”文明诞生,从儒家“大一统”观念形成,到礼乐文明与理性人文基因的养成,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黄河成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形式和文化样态,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是源远流长的民本精神。远古时期,黄河泛滥,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最终使洪水消退,百姓安居乐业;近代时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充军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在黄河决口,河南全境以及安徽5府23个州县被淹的情况下,亲自驻守祥符六堡河上,早出晚归,奔波不息,日夜与士卒同畚锸,造坝堵口,终使河口告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专程离京来到他日夜牵挂的黄河边,从济南泺口大坝到徐州黄河故道,从兰考东坝头到开封柳园口,从郑州邙山之顶到新乡引黄渠畔,面对这条母亲河,他心潮澎湃,也忧思难抚,千叮咛万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步履所至,情之所系……黄河,承载着的正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本精神。
  二是经久不息的创新精神。黄河流域孕育了许多伟大创造,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在这里发端,天文历法、冶铸陶瓷、建筑纺织等方面都曾站上世界科技的巅峰,“四大发明”更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大禹治水,“变堵为疏”,打破了以往的“水来土掩”的治水方法;潘季训“束水攻沙”,在河水泛滥之时,收缩河道,淤滩固堤,借流冲沙,从而保证黄河安澜;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为了治理盐碱地,采用排水冲盐碱、淤灌造粮田的方法,将黄河中下游寸草不生的“牛皮碱地”变成了广袤的粮田;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咸水结冰法”,从而改善土壤环境。黄河,承载着的是一种经久不息的创新精神。
  三是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身处黄河流域的人民,深受黄河文化的滋养,养成了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古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理的岳飞,其倾尽一生为国尽忠,才得其千世留名。今有曾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在任职期间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他身患肝癌,依旧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兰考,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的黄河岸边,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黄河,承载着的是一种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二、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黄河文化是凝聚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方向标”,是连接民族命运血脉的“粘合剂”,是丰富中华文化深刻内涵的“永动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黄河文化是凝聚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永动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纵观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大多沿黄河分布,在思想政治、艺术文化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有力提升了华夏子孙的自豪感。几经民族融合的冲击,黄河文化仍得以传承,并且迸发出日久弥新的生机,这些足以证明黄河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以及其强大的同化能力,使其能够在坚持自我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身,并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将黄河文化同产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能够有效地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其成为凝聚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方向标”。
  黄河文化是连接民族命运血脉的“粘合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曾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黄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背后,是一幅幅中华儿女永不言败、克服艰难万险的画卷,其中有面对汹涌洪水发挥人类智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治水奇迹,也有面对外敌人侵奋起反击、守卫家园的悲壮凯歌。种种历史记忆证明,黄河文化在危难时刻为激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激发中华儿女的昂扬斗志、坚定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连接民族命运血脉的“粘合剂”。
  黄河文化是丰富中华文化深刻内涵的“永动机”。作为一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黄河文化在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等同宗同源的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从古至今,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勤劳勇敢、赤心报国、敢闯敢拼等文化精神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力量,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此外,在全球化趋势下,黄河文化也向世界人民展示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担当。黄河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丰富中华文化深刻内涵的“永动机”。
  三、凝聚黄河文化精神力量,深入推动黄河国家战略的实践路径
  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凝聚黄河文化精神力量,就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将其与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变精神为物质,切实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要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古有李白诗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绵延万里的黄河,九曲十八弯,东流入大海,历经千沟万壑,百折不回,奔流向前。这其实是在启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像黄河那样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二要弘扬鞠躬尽瘁、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虽安澜日久、重现生机,但一些突出矛盾仍然存在。这正如党和人民的关系,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才能形成团结和带领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感召力。
  三要弘扬敬畏自然、尊崇规律的科学精神。“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潘季驯“束水攻沙”,道理在于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征程中,只要我们坚持探索规律,注重尊重规律,善于利用规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代一代接续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四要弘扬敢于挑战、善于胜利的斗争精神。“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黄河宁,天下平”,治黄这一千古难题,在中国共产党这里找到了破解的“金钥匙”。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重大挑战、重大矛盾、重大风险、重大难题,但只要我们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黄河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我们相信,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凝聚黄河文化精神力量,不断守正创新,注入新的内涵,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必定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作者单位:高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