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文艺·纪事

04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1年11月13日

真挚的朋友

  雪晴
  认识蒋玉君先生是我的缘分,也是我的幸运。
  记得2003年4月,“高密三贤文学社”成立。作为高密日报社业务总编的他,担任社长兼总编辑。由于此前我常在高密日报发表稿件特别是文学作品,自然收到蒋总发出的邀请信,并作为社员参加成立仪式。
  记得是在市国税局举行的社团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文学社章程,选举蒋总为会长。他给我们举行了文学讲座,令我耳目一新。通过这次大会,我知道了三贤文学社是由高密日报社发起,文学爱好者自愿加入的文学性社团组织。所以用“三贤”命名,是为了纪念高密历史上的三位名人:齐国名相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和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他们为创造和繁荣灿烂的高密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成立三贤文学社团,就是为了继承“三贤”文化精神,弘扬文学艺术,扩大文学交流,繁荣文学创作,同时增进团结友谊。当时有四十人加入,我自然也在其中。成立这个文学社团,特别是创办《三贤文学》杂志,对我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可谓“小雨来得正是时候”。此后,我经常将自己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通过邮箱发送到三贤文学社。
  为提高社员的创作水平,蒋总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文学笔会。曾经到过柏城镇、疏港物流园区(东北乡社区)、咸家社区、胶河社区等。每次笔会结束,我都按要求完成作品,发表在《三贤文学》专刊。现在想来,如果不是这些活动,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过这些地方。从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还认识了许多文友,增进了团结和友谊,受益匪浅,至今我还与不少文友保持着联系。近二十年来,我的文学写作水平不断提升,而蒋总功不可没。没有他这样一位热心肠的文学爱好者发起,不可能成立三贤文学社团,也不可能办出《三贤文学》这样像样的文学杂志,更不可能涌现出那么多文学爱好者及其优秀作品。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入教育局机关,与蒋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我在研究室从事文字材料工作,自然辛苦劳累,按时上下班的时候不多,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下午下班后,我还在起草公文,这时经常接到蒋总的电话,和我一起吃饭。我呢,从来不问还有谁,因为他既然请我,肯定能坐在一起。期间很随意,有时吃个水饺或喝个羊肉汤,但边吃边聊,每有收获。蒋总很有才华,特别是文学素养很深,与他交流,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我调到市教育局那年,正值教师节大庆。我要参与市领导讲话的起草,单独写一个向先模人物学习的决定和教师节献词。写作上遇到困惑便想到蒋总,打电话咨询请教,他则放下手头工作帮我破题。不知为什么,无论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我遇事总爱找他。他是个非常热情的人,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也推荐给他的朋友帮忙,令我非常感动。
  有一件事忽入脑海,据此更可印证他的为人和处事,他重视友情的心态令我感佩。那年,我工作间隙,把自己的作品加以整理,想出一本书,把书稿发给蒋总审核,让他帮我出些思路。我知道他很忙,但没想到他很快看完,不仅删除了部分文稿,而且电话告诉我体裁、结构、编排等事宜,使我很快整理完毕。付梓出版前,我又请他做序。开始他婉拒,让我找个更有名气的人,也好沾些“灵气”。但我推辞了,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蒋总为我的新书做序,再合适不过。结果不久,他把写好的序言发到我的邮箱。新书很快出版,他写的序言我只字未改,因为语言顺畅,表述明了,情真意切。他在序言中表明:文稿虽然去掉了将近一半,但并不意味着“去掉的部分有什么不好,只是写作体裁上的异同使然罢了。”去掉的,“依然是他写作宝库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蒋总对文学新人的奖掖、扶持与厚爱从中可见一斑。
  我这个人从小喜欢文学,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利用工作之余,常把别人闲聊打牌的时间用于写作。于是,有许多文章见诸报刊。我的文章散文居多,无外乎贯穿着亲情、友情和乡情,都是发生在身边熟识的人和事。蒋总也喜欢读散文,因为“散文最讲究真实”。他在看了我的书稿后,给予高度评价:“看一些年轻作者的文章也常会有一种新鲜感……读了学清拿给我的一摞书稿,更加强了我的上述感受。”他的这句话,更坚定了我在今后创作中的信念,进而付出更多的心智。
  蒋总创办《三贤文学》,担任主编之前,是市报社业务总编。当时我在中学教书,工作之余把自己写的消息、散文等作品发到报社,主要是他给我修正润色后见报。我虽然有一定写作基础,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与报刊相关要求还有距离。而经他修正,符合发表要求,我也提高很快,不仅文学作品,教育新闻也常见诸报端。那时,学校负责发送报刊的老师,常夸我的作品又见报了。我听了自然欣喜。后来我能在教育局从事文字工作,且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赏识,得益于那时的历练成长。而身后为此默默付出的师长如蒋总,耗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让我非常感激。
  我与蒋总从认识到了解到熟悉,已走过近二十个春秋。二十年来,我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感情越来越深厚,从未因世事的变迁而动摇。这,就是真挚的友情吧!我曾想,人生遇到一个长者与老师般的知己朋友,该是多么幸运!